当前位置: 首页 > imtoken新闻中心 > 行业新闻
发布时间:2025-10-22
点击次数:
“可持续航空燃料(SAF)是全球航空业脱碳的关键。全球范围内,尤其是欧盟正通过政策大力推进,中国也在2024年启动部分机场的SAF掺混试点。”国际航空运输协会(IATA)北亚区外事与可持续发展部高级经理邓梁春日前在“发力新能源产业发展新方向峰会”上表示,对能源化工行业而言,SAF代表一条转型新路径,机遇与挑战并存。
今年,欧盟和英国已正式实施2%的SAF掺混指令,并计划到2030年分别提升至6%和10%,显示出航空业减排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全球趋势。
据IATA预测,尽管2025年SAF产量有望增至200万吨,但也仅占航空公司总燃料消耗的0.7%。这一微小比例背后,隐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与转型机遇。从欧盟到中国,都在通过强制性政策推动SAF发展,为能源化工企业提供了难得的突围方向。
多位与会人士指出,可持续航空燃料已成为全球航空业脱碳的核心路径,其中中国的SAF试点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。
今年3月19日,国内民航SAF第二阶段试点正式启动,北京大兴、成都双流等4座机场开始对国内航班实施1%的SAF常态化掺混加注,标志着中国航空减排从区域测试迈向全国布局。根据规划,第三阶段试点将于今年第三季度扩展至全国省会机场,逐步验证大规模掺混的技术可行性和供应链稳定性。
尽管前景广阔,SAF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,成本问题是首要障碍。
多位与会专家指出,当前SAF产业陷入“鸡与蛋”的困局——航空公司因SAF价格高、供应不稳定而不敢大规模采购或承诺长期使用;生产企业因缺乏清晰稳定的长期需求信号,不愿投入巨资扩建产能。供需双方相互观望,产业升级陷入僵局。
霍尼韦尔能源与可持续集团高级业务发展经理卢静表示:“原料可获得性确实是制约SAF规模化发展的关键瓶颈,我们正致力于开发生物质、乙醇、甲醇等多种原料路径。”
打破僵局,需要政策支持、产业链协同与技术创新三方面合力。多位专家认为,政府应制定长期、稳定且可预测的政策,为市场传递明确信号。另外,除传统的补贴与税收减免外,还可探索新型融资模式。例如,新加坡推出的旅客燃油附加费机制,通过向乘客收取固定费用并用于集中采购SAF,不仅可以有效分摊成本,也为生产商提供了稳定的需求预期。
产业链的纵向整合与协作同样至关重要。
据《中国能源报》记者了解,目前航空公司正从被动的燃料采购方转变为积极的产业投资者,通过设立专项基金、进行股权投资等方式直接参与上游生产项目。此举不仅能够绑定供应,也向市场传递出信心。此外,多家大型航司开始与企业签署长期购买协议,形成“需求联盟”,为生产商提供收入保障,成为打破观望僵局最直接的市场行为之一。
更关键的是突破原料“瓶颈”,即如何实现降本增效。
与会专家强调,当前主流技术路线严重依赖废弃油脂等有限原料,必须加快发展下一代技术。同时,应推动技术示范与应用,通过“干中学”不断优化工艺、降低成本,验证其规模化应用的可行性。
作为行业实践者,河南君恒实业集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首席专家、首席运营官胡瑞认为,企业投身SAF需具备两大能力:一是技术路线的持续迭代与本地化适配;二是市场化与盈利能力。他指出,当前制约SAF扩产的核心在于原料复杂性,如地沟油成分差异大、催化剂更换频繁导致成本上升。“后续进入者应结合自身资源禀赋,选择合适的原料与技术路线,并具备应对市场波动与长期投入的耐心。”
“整体看,当前民航业面临重回盈利的迫切挑战,多数企业仍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。在此背景下,尽管SAF试点已启动,航空公司对试点实施仍感压力巨大。”邓梁春坦言,“不过无须悲观,中国在可持续航空燃料领域仍具备巨大潜力,企业也在积极投入。”
【责任编辑:李扬子 】
(责任编辑:张晓波 )imtoken@163.com
扫一扫,添加微信
Copyright © 2012-2025 imtoken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备案号:粤ICP备1564894-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