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084651564

公司新闻

日本新首相的能源抉择:为核电按下加速键,给可再生能源踩下刹车

发布时间:2025-11-05点击次数:

近期,高市早苗当选日本首相,在能源政策层面,她强调能源自主稳定供应,并明确主张加快核电站重启,推动下一代核能和核聚变等前沿技术,同时鼓励投资海外及日本国内的传统能源以稳固供应链。相比之下,可再生能源在其能源政策体系中地位则有所下降,她主张重审现行的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。

在业界看来,日本实现碳中和的进程仍高度依赖可再生能源,高市早苗力推的核聚变、钙钛矿电池在短期内仍难以推广。未来日本如何在能源安全、成本稳定与碳减排之间取得平衡,成为新政府面临的难题。

核电重启步伐提速

在日本的能源规划中,核电始终是“支柱”。近年日本核电站重启步伐加速,新建、改建核电站同步加快推进。在日本政府内部,重启核电也逐渐成为共识,比如多年一直持鲜明反核电立场的石破茂,在去年当选首相后改称“应最大限度使用核电”。曾反对核电的前任数字化担当大臣河野太郎去年在谈及数据中心和AI电力需求激增时也表示:“当前首要任务是确保电力供应,必须充分利用包括核电在内的所有手段。”

作为坚定的“重启核电派”,高市早苗延续了先前日本政府对核电的重视。竞选期间,她力推加速开发聚变等先进核能技术,并呼吁部署下一代核电机组使日本实现100%能源自给。在她当选日本自民党总裁之后,日本核电运营商股价大涨,考虑新建机组的关西电力股价一度飙升5.8%,长期努力重启日本最大核电站的东京电力股价一度上涨6.5%。

当前,日本有33座商用核电机组,14座在福岛核事故后恢复运行,重启不仅需要通过严格的监管流程,也要取得地方政府的同意。正在运行的多座核电站也已临近设计寿命,尽管日本政府允许通过安全审查的机组延寿,但目前也仅有6座机组获得延长运营许可。而高市早苗力推的聚变技术仍处于萌芽阶段,距商业化或需数十年。日本今年6月修订了核聚变相关战略,计划在2030年后建成示范项目。此外,高市早苗还主张投资日本国内外化石燃料资源,以提升能源安全,并可能推动火电机组“缓退”,辅以碳捕集、氨混烧等脱碳手段。

可再生能源面临停滞

针对光伏等可再生能源,高市早苗则展现出不同态度。9月,她曾明确表示“反对继续用外国制造的光伏板覆盖我们的国土”,并强调“这是扭曲补贴制度造成的结果”,她还提出应重新研究日本现行的可再生能源补贴制度。她主张推进日本企业具有优势的钙钛矿电池研发与普及。

据了解,当前日本对新能源的补贴制度要求电力公司收购可再生能源电力,造成的发电成本上涨则被转移到居民电费中。该制度自2012年实施以来,争议越来越大。去年,日本家庭额外支付的可再生能源附加费,相当于年均多支出1万日元的电费。与此同时,日本对新能源的补贴政策并不透明,难以确定这些费用是否真的被用于可再生能源,不少日本人将可再生能源附加费视为“借环保之名,行涨税之实”。

截至2023年,日本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达31%,其中可再生能源占23%。日本要实现2050年碳中和的长期目标,可再生能源仍是不可或缺的力量。在今年10月的记者会上,日本经济产业大臣武藤容治表达了和高市早苗不同的观点,他指出,能源转型必须兼顾地区共识形成与国际框架协调性。“对政府来说,在实现与地区共生、技术自主化的基础上,推进可再生能源替代至关重要。”

能源自给优先考虑

彭博社分析指出:“高市早苗的胜选,对核能、核聚变及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等新技术来说是一场胜利,但对高度依赖外国设备的日本可再生能源产业而言,无疑是重大打击。”

事实上,高市早苗在当选首相后明确表示:“为维持国民生活和国内产业,并进一步增强区位竞争力,稳定且低廉的能源供应不可或缺。”

今年,日本发布第7次中长期能源基本规划,提出到2040年,能源自给率将从2023年的15.2%提升至30%—40%,显著减少对外部能源的依赖。通过提升自给率,日本试图增强国家能源安全,提高应对能源挑战的能力。

业内人士表示,重启核电并推进钙钛矿电池研发推广,体现出日本减少进口依赖、稳定电力成本的企图。在燃料进口依赖和电价高企背景下,核电正重新成为日本电力结构的重要支撑,近年一批日本电力企业正考虑开发建设新机组。根据规划,到2040年,核能在日本电力结构中的占比将恢复至20%。

同时,日本也是世界第二大碘生产国,而碘正是钙钛矿电池的重要原料。日本希望借这一优势弥补光伏电池原料供应短缺的劣势,构建相对稳定的供应链。预计到2040年,日本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装机容量将达到20吉瓦,约占太阳能累计装机总量的10%,并贡献新装机容量的20%。

【责任编辑:李扬子 】

(责任编辑:张晓波 )
40084651564
E-mail

imtoken@163.com

扫一扫,添加微信

Copyright © 2012-2025 imtoken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    备案号:粤ICP备1564894-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