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0084651564

公司新闻

中国对高端锂电池及技术实施出口管制 首次在新能源领域筑起“技术护栏”

发布时间:2025-10-22点击次数:

近日,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发布第58号公告,决定对锂电池及其制造设备、人造石墨负极材料等物项实施出口管制,自2025年11月8日起正式生效。这一决定同步更新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清单》,被业界视作我国在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首次实施“技术级”出口审查。

公告明确提出,对重量能量密度大于等于300Wh/kg的可充放电锂离子电池(含电芯和电池组)、高压实磷酸铁锂正极材料、人造石墨负极材料以及相关设备与技术进行出口许可管理。同时,对粒径在特定区间内的人造金刚石微粉与单晶产品也纳入管制范围。

对此,业内认为,此举并非贸易限制,而是中国在完善出口管制体系、履行防扩散国际义务的同时,强化关键核心技术保护、保障国家安全的制度性安排。中国锂电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已具备显著竞争优势,新的政策将有助于维护核心技术不外流,推动产业由规模扩张向技术驱动转型,进一步提升我国产业链韧性与定价能力。

出口审查筑技术安全防线

在全球绿色能源革命加速推进的当下,锂电池产业已成为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核心优势板块。

上海钢联新能源事业部锂业分析师李攀介绍,2025年前8个月,我国储能企业共斩获海外订单逾250个,总规模达188GWh;9月单月海外新增订单突破27GWh,核心市场集中在中东、欧洲、印度及澳大利亚等地区。

鑫椤资讯高级研究员龙志强向《中国能源报》记者表示,我国锂电产品在海外备受欢迎,今年整体需求旺盛,海外储能市场需求同比增长超90%,订单情况良好。在此背景下,越来越多的企业出海投资建厂成为趋势。本次出口管制是“风向标”,或将重塑我国锂电企业的发展布局。

广州期货股份有限公司分析师汤树彬认为,本次出口管制是我国第一次在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实施“技术级”审查,旨在维护国家安全、履行防扩散国际义务,并保障全球产业链稳定。“通过能量密度等技术指标的划分,实现针对性的品类管控,在保障国内锂电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的同时,保护工艺和技术不外流,为我国锂电企业技术护城河增添了制度保障。”

李攀指出,此次出口管制主要涉及具有军民两用性质的国内优势产业。与此前海关对天然石墨及高纯度人造石墨、2.58压实以上的铁锂生产技术、锰铁锂及磷铁生产技术的出口限制相比,本次管制新增了对高能量密度电池及其生产设备、三元前驱体、高压实铁锂、人造石墨以及负极技术、正负极设备等的管控,基本覆盖了从原材料、生产设备到核心技术的完整产业链。

李攀进一步强调,本次出口管制并非简单的“一刀切”禁止出口,而是针对高端产品和技术进行精准管控。对于核心生产设备与工艺技术的管控逻辑,类似于半导体领域对光刻机等关键设备的出口管制。

摩根大通发布研究报告称,中国此次出口管制措施并非全面限制,而是通过技术参数划线实现定向管理,在保障国际合作的同时,平衡国家安全与产业开放之间的关系。

自主护栏促竞争力再提升

出口管制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制度手段,构建我国锂电产业的“技术护栏”,既保障国家安全,又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和技术驱动转型。

汤树彬在接受《中国能源报》记者采访时指出,本次公告明确对重量能量密度≥300Wh/kg的可充放电锂离子电池实施出口管制,涵盖长续航中高端电动车、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、高端无人机及人形机器人等前沿应用领域。“这类电池技术含量极高,具有明显的军民两用特征,对国家安全影响深远。”

汤树彬强调,对军民两用技术实施出口管制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惯例,是在全球安全治理体系中承担责任的体现,旨在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稳定。这种规格的锂电池目前多采用硅氧负极或硅碳负极,目前在商业化产品中占比非常少,主要仍处于研发改进阶段。

他进一步指出,我国多家电池企业均具备此类产品生产能力。例如,宁德时代采用掺硅补锂技术的电池电芯能量密度达到300Wh/kg,通过在负极材料中掺入硅基材料提升能量密度,同时采用预嵌锂技术补偿锂损耗,解决了硅基材料体积膨胀导致的循环性能问题,已应用于上汽智己首款量产车型;宁德时代采用硫化物电解质路线的凝聚态电池,单体能量密度达500Wh/kg;比亚迪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400Wh/kg,计划于2027年左右启动全固态电池的批量示范装车应用;中创新航的三元大圆柱电芯能量密度达305Wh/kg,应用于公交领域;全固态硅基体系电池能量密度达430Wh/kg;中国台湾固态电池研发制造商辉能科技2024年10月推出100%硅复合阳极电池,能量密度达321Wh/kg。

在汤树彬看来,出口管制实施后,短期内高端产品或因稀缺性出现一定溢价,国内企业海外铺设产能、核心设备外运等的合规审批可能趋严。长期看,出口管制能够保护我国企业的核心工艺技术领先优势,稳固我国在产业链的定价权。

同时,此次出口管制还涵盖人造金刚石微粉与单晶出口管控。汤树彬指出,这些超硬材料广泛用于半导体晶圆抛光、光伏硅片切割及精密制造,技术门槛极高。“我国超硬材料产业已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,工业金刚石产能占全球95%以上。”

不断向高端技术制造迈进

在我国锂电产业进入由“量”向“质”转型的关键阶段,企业如何在政策引导下深化技术创新、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,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。出口管制不仅是国家安全和国际责任的体现,更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明确的制度导向,使其能够在高端制造环节稳步前行。

在当前动力电池技术迭代加速的背景下,半固态、全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储能技术的重点方向,已成为国内电池企业攻关和产业化的核心领域。

行业研究机构EVTank预测,2024年至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80%。若按此增速以及消费电子应用份额占比测算,该细分市场有望共振增长。对于电池企业而言,加速产业化落地、构建规模化量产能力,正成为抢占消费电子供应链话语权的关键。

在此背景下,出口管制为我国企业抢占技术制高点提供了制度保障。

“此次管制产品主要为固态电池、正负极材料及相关设备,而固态电池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、人形机器人、飞行器等极具潜力的高端领域,是未来相关高端产业发展的关键。目前国内在该类高端产品技术上占据优势,此次管制属于技术保护的预防性措施,长期来看将有力避免最前沿技术被窃取。”龙志强分析。

欣旺达公司技术专家蔡挺威向《中国能源报》记者介绍,自2021年启动研发以来,公司已实现消费类半固态电池的规模化量产,累计出货超过800万颗,相关技术专利超过70项。“公司消费类半固态电池的规模化量产为整个半固态/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提供了商业跳板。未来,我们将朝着适配电池高能量密度(≥1000Wh/L)、高容量(≥10Ah)、高电压(≥4.60V)的方向持续迭代升级固态技术。”

业内人士认为,未来,在出口管制的政策框架下,企业可更加专注于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落地,形成从研发到量产的闭环体系,增强市场竞争力。政策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,正在形成“技术创新—量产能力—市场应用”的正向循环,使我国锂电产业在全球竞争中持续保持优势。

【责任编辑:李扬子 】

(责任编辑:张晓波 )
40084651564
E-mail

imtoken@163.com

扫一扫,添加微信

Copyright © 2012-2025 imtoken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    备案号:粤ICP备1564894-1号